“爸妈!我主创的情景式微课,被空军评为优质创新课堂成果推广啦!”近日,空军某基地助理工程师王卓兴致勃勃地向父母报喜。收到荣誉证书,王卓感叹道:“身边人、身边事是我创作过程中最生动的素材。”
(资料图)
据了解,近些年在该部组织的“三会一好”政治教员比武竞赛中,常能看到军事主官、技术干部、优秀军士的身影,他们轮番登台,精心备课,为官兵们送上一堂堂令人回味的教育大餐。该部领导告诉笔者,这是他们抓教施教探索实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发掘官兵中蕴藏的力量资源,持续激活教育的一池春水。
教育方式有热气、接地气,才能为官兵“解渴注能”
“这种信念,如同黑暗中的光亮,支撑我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 “把平凡的事干出不平凡,这就是伟大……”
今年年初,该部举办了一场“这十年,我的强军记忆”主题故事会,来自官兵身边的典型代表纷纷上台讲述该部十年的发展变化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是故事会,也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他们每个人的事迹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以他们为榜样。”……一场故事会,大家感触颇深。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因时因势集兵智、聚兵心。”该部在深入调研后感悟到,官兵是教育主体,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兵讲兵话、兵演兵事、兵说兵理,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洗礼、提振精神士气。
为此,他们充分发挥官兵主观能动性,搭建“一人一讲”群众舞台,让官兵由听讲人向主讲人、实施者向策划者、当主演向做导演转变,走群众性自我教育路子,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教育在身边人说身边事、讲身边理中,更加生动、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走进该部开设的“马灯讲堂”,笔者看到,官兵们纷纷登台,讲部队传统、晒成长经历、谈心得体会,不断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好样子访谈会、基层讲习所、事迹报告会等一系列创新教育活动,坚持谁有故事谁讲、谁的故事好谁讲,讲的都是官兵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有所感悟的故事,官兵的许多困惑在春风化雨中迎刃而解,教育效果明显,形成了“开门搞教育、官兵唱主角”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信仰的味道、硝烟的味道,也要有时代的气息、创新的气息。”该部领导介绍,以往教育学习大多是骨干一人讲、大家听,很难引起官兵共鸣。如今,他们创新方式方法,破除以往“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教育模式,将教育与实践转化相结合,探索推出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的方法路子,通过运用大众化语言、故事化解读、案例化教学,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显著增强。
聚力任务有的放矢,教育炉火在战斗一线越燃越旺
“出任务又不是打仗,我当两年兵就回家了……”“要是有高原反应该怎么办,我还是有些担心……”去年,该部接到命令,要前往高原执行某任务。可就在出发前夕,部分刚入伍不久的战士产生畏难情绪。
“任务在哪,教育就要跟到哪,这样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提高对备战打仗的贡献率。”对此,任务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史跃起感触颇深。为激发官兵胜战豪情,出征前他们组织动员大会,以“马灯照我去战斗”为主题,撰写请战书,引起强烈反响。近年来,该部对接重大任务实践探索常态化培育战斗精神的方法路子,英雄模范引领、光荣传统感召、备战氛围熏陶等方法广泛应用、常态推开,进一步激发官兵枕戈待旦,时刻以昂扬姿态和饱满精神状态投身练兵备战。
任务间隙,分队召集大家开设“战地讲坛”,组织“战史告诉我们什么”群众性大讨论,在学习战史、战斗英雄中汲取制胜密码和革命精神,端正官兵的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也为官兵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不竭动力。
教育有活力,训练添动力。执行任务期间,官兵们克服高原反应,经过数月奋战,终于圆满完成第一次远场测控保障任务。
像这样在任务一线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在该部随处可见,一堂堂冒热气、接地气的教育在任务一线生威发力,官兵士气高昂,训练劲头十足。
该部领导介绍,用打仗的“靶心”校正教育的“准星”,坚持跟着备战任务走、围绕制胜强敌转,点燃向战激情,锻造打赢尖刀,教育在进入战位中凸显了地位,在服务战斗力中彰显了生命力。
用强军文化铸魂育人,与官兵情感共鸣
“有这样一个地方,黄沙一眼望不到边,每当狂风袭来,带走一片荒凉……”大漠戈壁某点号内,助理工程师甘士奇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献唱自编歌曲《一个地方》,优美的旋律扣人心弦,如春风拂面,在官兵心中升腾起对家国和军队的热爱。
“发人深省的事情更能打动人,寓教于乐的方式更能教育人。当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一曲志愿军战歌,激发出将士们打败敌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那时,优秀文艺作品与武器一起,起着鼓舞斗志、打击敌人的作用。”该点号教导员杨康说道。为让教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该部坚持向文化要战斗力,用强军文化滋养兵心、砥砺胆气,着力打造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为教育课堂增添动力——
小品《我是特种兵》坚定了官兵扎根大漠的坚定决心,歌曲《马灯尖兵颂》唱出了官兵卫国戍边的豪情壮志,脱口秀《强军十年谈变化》抒发官兵爱党爱国的满腔热忱,情景剧《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激发了官兵向战为战的必胜信念……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旋律,为教育增添别样韵味。
“文化要坚持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让官兵在寓教于乐中陶情励志。”该部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60多年的文化底蕴,盘活驻地红色资源,积极打造“马灯精神”教育基地、文化长廊、历史陈列馆、主题文化墙,形成“五位一体”传统教育阵地,常态化组织官兵参观,打造官兵心中的精神高地。
多年来,该部融入艰苦奋斗的“马灯文化”、向战而生的“尖兵文化”、苦练精飞的“大漠天鹰”文化……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之柱共同支撑起该部“永亮马灯、勇当尖兵”的文化体系。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尚江涛 王国栋
责任编辑:马双
标签: